34.9K
EN |

中小陶瓷企业面临转型困局

2013-08-19


                       

   “中小陶企已经到了必须转型升级的关头。”

  这一观点虽然在业内被广为认可,但随着上半年各区域市场回暖,中小陶企呈现产销两旺的势头,而其转型发展之路似乎更显迷离。

  上半年,多个产区出现“小阳春”。在山东淄博,由于一季度企业业绩提升明显,有企业将部分税种上缴至2015;中小陶企聚集的夹江、法库、高安等产区同样呈现一片红火之势。

  不过,在如此好光景下,中小陶企生存空间到底有多大?就现状来说,大多中小陶企产品结构都较为单一,产品在花色、规格、质量等方面,都与大型品牌有着一定的差距,因而在大中城市都难以立足,只得以性价比的优势进军三四线市场。不过,相比而言,其利润空间十分有限。

  市场格局决定了企业利润格局。中小陶企徘徊在三四线城市,难以获得进一步发展的利润空间。在此格局下,中小陶企如何突破大型陶企对于一二线市场的保护,如何调整低利润率的产品结构,如何探索进一步的发展,都是摆在中小陶企面前亟需攻坚的难题。

  地区差异影响企业销售

  从全国各大产区来看,全抛釉成为了上半年终端市场的明星产品。在淄博产区,出于对釉面砖市场的看好,今年年初淄博企业纷纷改造生产线,从抛光砖转向全抛釉和微晶石的生产。记者获悉,上半年淄博陶企利润状况普遍好于预期,其中生产全抛釉的企业销售额普遍提升30%左右。

  淄博是北方重要的陶瓷产区,一直与北方新兴产区法库在产品结构上存在竞争。淄博陶企今年放弃生产低利润率的瓷片、抛光砖,转向较高利润率的全抛釉、微晶石,业绩均有所提升。但进入6月,伴随行业传统淡季的来临,市场“急转直下”,部分淄博企业再次感到库存压力。

  淄博产区的产品结构调整反而让法库陶企获得更大的生存空间,使法库陶瓷进入到河北、山西等更广阔的市场。今年上半年,法库陶企销售额也普遍好于上年,业绩增幅在10%左右。以兴发陶瓷、五洲震耀陶瓷为代表的企业逐渐放弃一些瓷片和抛光砖的生产,转而生产仿古砖和微晶石,产品平均利润率提升了3%4%。总结上半年法库陶瓷产业的发展,浩松陶瓷市场总监高东林认为是一个从“爆仓”到“空仓”的过程。

  除了淄博与法库两大产区呈现产销两旺的势头以外,其他产区的发展情况也普遍好于去年,其中,尤以夹江产区表现得最为明显。

  去年,夹江陶瓷产业发展持续低迷,生产线开工率不足一半。不过,在进入2013年之后,夹江陶业迎来“小阳春”。记者从夹江县统计部门了解到,夹江上半年产量同比增长6.64%,建翔、宏发、华宸等陶企业绩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订单时间一般提前至2个月。正是因为销售十分火爆,产品供不应求,不少陶企纷纷增加新线,产品主要以面向三四线市场为主。

  不过入夏后,夹江陶瓷行业同样是滞销频现,部分企业也逐渐关停部分生产线,以减轻库存压力。据了解,夹江的产品品类目前主要以面向三四线城市的中低端外墙砖、西瓦、广场砖为主,全抛釉、微晶石产品比重很小。

  不同于上述产区,尽管产品都是面向三四线城市,但是佛山地区中小陶企的境况却没有这么乐观。豪威陶瓷总经理郭学敏告诉记者,企业在粤西、粤北和广西等不发达地区的销售尚可,但比去年要差,总体上是“吃不饱,也饿不死”。郭学敏主要在广东省内县、镇级市场做抛光砖销售,一直以低价为武器的他在广东省内生意越来越难做,“总有价格更低的产品。”加上客户极不稳定,他坦言“竞争太激烈了”。记者在调查中了解到,佛山不少中小陶企今年上半年的销售都止步不前,加上政府频出对于产业调整的政策,在各类改造成本、拆迁成本之下,企业生存显得愈发艰难。

多因素促上半年销售飘红

  2012年是陶瓷企业极为艰难的一年。某瓷砖品牌从上海恒大店门前运出的瓷砖,从2011年每天发出7车,2012年上半年下滑至每天12车。产品销售不易使得众多经销商将2012年定义为去库存化的一年。谨慎的经销商在这一年里都不敢轻易进货,“去库存”问题始终困扰着他们。

  对于2013年上半年全国建材产品飘红的现象,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秘书长缪斌指出,这主要是由于房地产刚性需求一直被压抑,到了今年集中爆发,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建材产品的销售;其次,为了缓解资金流压力,经销商延续了去年去库存的步伐,也助推了终端市场的繁荣。同时,也有业内人士认为,今年上半年的业绩可能是需求受到压抑后的“报复性反弹”。

  此外,陶瓷产能在过去几年内得到调整,部分落后产能遭到淘汰。据悉,20112012年是企业用工成本上升最快的两年,生产成本逐渐攀升,这也使得烧成窑炉短、压机吨位小、能耗偏高的生产线失去了利润空间,甚至逐渐被淘汰。记者了解到,淄博、夹江等地的高耗能、高污染的老旧陶瓷产能均由政府出面予以关停,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产能过剩压力,使得2013年中小企业有了更多的生存空间。

  另外,中西部地区城镇化建设加速,也是淄博、夹江、法库等地中小陶企上半年业绩提升的重要原因。

  不过,针对于上半年建筑陶瓷行业在建材领域一枝独秀的良好表现,也有业内人士认为,2013年上半年的陶瓷市场有些“狂躁”的味道,这是企业急于填补终端库存、盲目扩大生产的后果,并认为终端经销商可能将再次面临去库存的困境。

  中小陶企市场空间逐渐萎缩

  值得指出的是,2013上半年建陶行业的强势表现,不仅仅只局限于中小陶企,一些大型品牌陶企也呈现出产销两旺的态势。

  诺贝尔、马可波罗、金意陶、新明珠、简一等一批广东和华东的陶瓷企业销售业绩同比有着明显的增长。在这些大型陶企业绩提升的背后,一方面是因其有着雄厚的实力,这包括其强大的产品研发能力和成熟的销售渠道,都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中小陶企在与大型陶企的市场竞争中,其产品质量、花色等方面都无力抗衡,大型陶企的市场空间越来越大。

  在这种情况下,中小陶企只得以价格作为武器寻觅市场空间。不过,这也让他们的利润空间进一步缩小,难以进入被大型陶企牢牢保护的大中城市。而法库、夹江、高安等地中小陶企低利润率产品结构,让部分企业面临着难以进一步发展的困境,不得不继续以低价格的方式参与到市场的竞争中,这也导致其发展道路越走越窄。

  “法库陶瓷也希望走转型升级之路,通过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来增强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让更多一线市场经销商认可我们的产品。”高东林说,他曾经试图通过某佛山陶瓷品牌的沈阳经销商来进入沈阳陶瓷市场,但没有成功。郭学敏也遇到过类似的问题,他表示,现在经销商也会根据企业实力的考量来选择代理哪个品牌。

  市场的局限让中小陶企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而单一的产品结构、低附加值的产品和羸弱的渠道则让中小陶企在与大型陶企的竞争中显得力不从心。随着大型陶企珠江将渠道下沉到三四线城市,中小陶企原本的生存空间将更小。再加上企业用工成本的提升、原材料价格的不断上涨等因素的困扰,中小陶企的日子将更加难过。

  转型突破低利润困境

  有行业专家认为,中小陶企陷入低利润的困境,其主要原因在于,不论是在产品还是在销售网络方面,都未能培育起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而大型陶瓷企业却在近年积累了不少开拓市场的经验,创新能力逐渐增强。中小企业想突破低利润困境,仍然需要学习成功经验,摆脱单纯以成本驱动营销的盈利方式,积极创新,积累经验。

  实际上,在中小陶企的发展中,有多种途径可以寻找到出路。有专家认为,一是需要把握市场走向,捕捉当前在市场上流行且高利润的产品来进行生产研发,并积极创新,不断提升产品品质,增强自我核心竞争力。

  不过,面对市场竞争的洪流,以低价格、同质化竞争的道路已经越来越窄,中小陶企唯有通过转型升级,走个性化特色之路才能在激烈的市场中获得自我的生存空间。

  除此以外,如浩松陶瓷、豪威陶瓷等企业,他们通过不断挖掘大中城市经销商,努力建立和发展企业的经销商网络,学习和积累市场开拓的成功经验。另外,如夹江、高安等地的中小陶企通过利用本地资源优势,在技术成熟的抛光砖、瓷片、外墙砖等领域拓展市场范围,深耕县镇级市场,从而获得生存的空间。中西部发展速度提升,居民收入上升,中小陶瓷企业仍有可能继续在未来数年内受益于中西部城镇建设。

信息来源:中国陶瓷网  信息编辑:创锐瓷砖